顾问老师微信

小鸥游学顾问老师的微信二维码

玩乐推荐

   >   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2025-04-03

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(Pedro Almodóvar)横行影坛已近半世纪。出生自独裁者佛朗哥掌政时期的他,年轻时遇上极权政府垮台、自由风气正盛,手持一台超8 摄影机,一路拍到步上奥斯卡殿堂:《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》、《我的母亲》、《悄悄告诉她》、《玩美女人》……一部部直指生活的悲欢离合。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阿莫多瓦擅长拆解通俗剧与类型片框架,拼贴西班牙、次文化艺术,把老电影搬上台面,也借女性与酷儿大胆展现异色,如他曾称:

当我制作一部电影,我希望能触动观众的头脑、心脏和生殖器。

年过70 的他,即便近年作品褪去过往的活色生香,加入更多沉淀后的肃穆省思,却仍维持创作玩性、突破自我,这次更交出生涯首部英语长片《隔壁的房间》(The Room Next Door)。

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小说《告诉我,你受了什么苦?》,阿莫多瓦化原著繁复的女性群像为银幕上的两张脸孔,让当代最优秀的其中两位演员──蒂妲史云顿、茱莉安摩尔──饰演癌末病患玛莎与其友人英格丽,演绎女人走上安乐死前,生命最终的漫漫长话。

导演藉由改编一本美国小说、找来多位英美演员参演,并引用大量英语电影及艺术,把主角拉进一座位处马德里郊外的别墅。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看待:阿莫多瓦身为美国「隔壁」的西班牙导演,以哲学家西蒙韦伊口中的「你受了什么苦?」关怀邻居,不仅是一名「爱邻之人」对美国的扣问,更面向整个极右派当道、气候变迁席卷的当代,关注此刻人文与自然濒死的世界。

阿莫多瓦用其纯熟的电影技法,将一场本是「挽歌」的绝望对话,开展为对生命与艺术犹在的「庆贺」。片中暗藏许多电影、文学、绘画与色彩密语,以下将逐一为读者解析。

  • 小提醒:本文将提及部分电影剧情

致敬英语电影──回应生死爱欲之主题

阿莫多瓦曾自述其所有作品,都有他所景仰的电影大师的影子,并多次在公开访谈中半开玩笑称道:「我这么做不只是为了致敬,反而更像是剽窃。」

举例来说,早期的《我造了什么孽》承继义大利新写实电影;《高跟鞋》是柏格曼《秋光奏鸣曲》的母女情变奏;《我的母亲》直接向《彗星美人》、《首演之夜》等「关于电影的电影」致敬;《坏教欲》则把宛如《双重赔偿》的黑色电影,翻演成自己的酷儿故事。

《隔壁的房间》其中一个显著的致敬对象,是美国1940、50 年代通俗剧大师道格拉斯瑟克(Douglas Sirk),他也是阿莫多瓦喜爱的导演之一。阿莫多瓦曾透露自己曾看过瑟克的代表作《苦雨恋春风》超过千次,若你仔细观察《隔壁的房间》中两位主人翁居住的别墅,架上什至有偶像瑟克的名作《春风秋雨》的DVD。

本片不仅与瑟克在主题(关注女性)、影像风格(大胆用色)上相似,更善用现场陈设、摄影光影进行场面调度,例如:玛莎与英格丽初至近郊别墅预备安乐死时,她们站在窗边,绿意树林透过窗光映射在彼此脸庞,犹如为两人的人生别开生面;但随即因玛莎遗忘带药,两人再返回其纽约家中,这次紫红暮色伴随冰冷高楼映照在她们身上,玛莎也看着倒影称:「仿佛我死了还在世」,点醒死亡阴影犹在。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阿莫多瓦的电影中,角色观看电影也几乎是「定番桥段」──片中两人观赏了几部经典电影:巴斯特基顿的默片喜剧《七次机会》、经典爱情悲剧《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》,前者描述去世祖父留下巨额遗产,但规定破产孙子必须在生日前夕成婚,引发一场荒诞求爱记;后者则描绘一名平凡女子在死前,将忏情信寄给爱慕一生的钢琴家,对方却始终未重视她的存在。两者皆回应了《隔壁的房间》生死与爱欲的主题。

更重要的是,玛莎请求英格丽协助安乐死前,两人欲在戏院观赏的是《义大利之旅》,这部片也曾出现在阿莫多瓦的旧作《破碎的拥抱》中。 《义大利之旅》是义大利电影巨匠罗贝托罗塞里尼(Roberto Rossellini)的英语作品,由他当时的爱人、演员英格丽褒曼(Ingrid Bergman)主演,描绘一对英国夫妇前往义大利的痛苦旅程。夫妻两人迫于面对同床异梦的婚姻,却在庞贝遗迹中目睹相拥数千年的人骨,也在圣母游行里历经出乎意料的失散,最终在悠久古城找回亘古的情爱。

瞄向乔伊斯、吴尔芙──文本跨时代连结人类苦闷

巧妙的是,《隔壁的房间》亦引用爱尔兰作家詹姆士乔伊斯(James Joyce)的经典短篇小说〈死者〉,书中描绘主人翁妻子回忆起初恋,曾在生病时冒着冬季风雪前来拜访她,因此造成初恋死亡。而《义大利之旅》中,英格丽褒曼饰演的女主角,也曾重述几乎相同的经历,被认为是向〈死者〉致敬,皆象征死亡赋予生者的深刻情意,显示超越肉体限制、精神犹留于人心之意。

因此,当玛莎在目睹窗外粉红大雪,或看着翻拍成电影的《死者》DVD 时,诵念着〈死者〉原著中的文句:「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,微微地飘落宇宙间,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,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之上」──仿若承载着乔伊斯笔下,爱尔兰政治动荡中的匮乏人心,以及罗塞里尼眼中,庞贝城火山灭绝至二战后义大利的破败光景。回应到《隔壁的房间》,小至玛莎面对癌症的无尽痛苦,大至当代战火交迫、气候万变的发炎状态,显得别富重量。

除却乔伊斯的〈死者〉外,由于《隔壁的房间》改编自西格丽德努涅斯的《告诉我,你受了什么苦? 》,原著中本就大量引用各式古今艺术家、名人的论述。例如,电影沿用小说提及20 世纪初的画家朵拉卡灵顿(Dora Carrington)之「奇恋」──她恋上男同志作家利顿斯特雷奇后,竟选择与对方单恋的异性恋男子成婚,最终因利顿斯特雷奇胃癌而死后,选择朝向胃部开枪,诉尽女性与酷儿受时代的禁锢。

阿莫多瓦再进一步,将朵拉卡灵顿与其好友维吉尼亚吴尔芙(Virginia Woolf)连结,两人皆属于当时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派的文人社群,也同因女性身分致使才华与情感无法自由伸展,最终选择自我了结生命。片中玛莎认为「她们是映照出自我的镜像」,镜头同时瞄向玛莎、英格丽的脸庞,暗示这对历经病痛的战地记者、畏惧死亡的小说家,亦是彼此的镜像。

有趣的是,戏外演员蒂妲史云顿的成名作,即是改编自吴尔芙小说的《美丽佳人欧兰朵》,诠释性别何以受制时代,等待被解放束缚;茱莉安摩尔则是因《时时刻刻》演绎50 年代家庭主妇之苦闷,获得柏林影后的殊荣,她的角色正是因阅读吴尔芙的小说《戴洛维夫人》而开启思考。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蒂妲史云顿、茱莉安摩尔,两位皆是与吴尔芙交错过的女演员,曾不遗余力地演绎或传递其笔下的性别困境,这回首度于《隔壁的房间》中合作,也成为古今对照、戏内戏外的趣味「镜像」。

画作、摄影另有玄机──暗指家庭关系与女性关怀

阿莫多瓦电影中的构图、色彩,常被指出受到许多艺术家影响,包含: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、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、普普大师安迪沃荷、新造型主义的蒙德里安等人。 《隔壁的房间》中,更直接置入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《People in the Sun》,该画作的灵感,源自爱德华霍普于纽约观察到在公园晒日光浴的都市人,但他将背景改为西部荒原,创造出文明社会与自然景致的冲突感。这也与片中两人逃离纽约市中心,前往郊外寻求宁静、执行安乐死的情节有所呼应。

此外,阿莫多瓦曾在旧作《切肤欲谋》中,让角色观看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书籍、纪录片,还出现大量仿造其风格的雕塑与画作,借以暗指人物心境同样压抑且扭曲;在《隔壁的房间》中,玛莎家里亦摆着布尔乔亚的针织仿制品,上头写着:

我在地狱走了一遭,我可以告诉你,这真是太美好了。
(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. And let me tell you, it was wonderful.)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这不仅对应片中的死亡主题,也反映玛莎作为战地记者,曾经出生入死的生活;更回应了玛莎与女儿破碎的家庭关系──事实上,布尔乔亚对艺术的兴趣,即源于其作为壁毯编织工的母亲,她让布尔乔亚参与修复挂毯的家业,引发她创作出巨大的蜘蛛雕塑《妈妈》,强调母亲如蜘蛛织网般守护自己的童年,不受父亲外遇与羞辱的负面影响。

对照玛莎,即便她在片中自承「不是称职的母亲」,但仍极力在丈夫缺席下,保全女儿长大成人,就算生前未获女儿谅解,却在死后透过英格丽让女儿更了解自己。这便是阿莫多瓦透过本片力求传达的主题:藉由艺术表达展开对话,人们得以敞开心胸,迎向生命的伤悲消亡与美好璀璨。

另一幅同样挂在玛莎家中的摄影作品《Duelo Canosa di Puglia Italia》,出自与阿莫多瓦同乡的西班牙摄影师Cristina García Rodero 之手,捕捉了蒙面妇女挽手唱诵圣歌的场面— —这是在义大利普利亚举行的「La Desolata」,一个为纪念圣母玛丽亚丧子举办的宗教游行。这不仅极佳地回应了《隔壁的房间》中,女性携手共度苦难的情节;导演也同摄影师Rodero 一样,以外国人(局外人)的身分,关注这群身处地球邻村的女性,何以面对死亡这项艰困的课题。

莫忘「本色」──不惜成本也要在西班牙取景 

深受国际影迷喜爱的阿莫多瓦,曾以无法掌握英语、对好莱坞体系的不信任,放弃执导《修女也疯狂》、《断背山》等英语片的机会;其实《沉默茱丽叶》也本是由梅莉史翠普主演的英语作品,但却被他在开拍前夕改回西班牙制作。

不仅如此,他还曾婉拒与凯特布兰琪合作,导致原先可能成为自己首部英语片的《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》制作停摆。他解释道:「我不了解美国社会,不了解日常生活的小细节,这就是我对其他人说『不!』的原因。」

历经《人声》、《荒漠断背情》两部英语短片制作后,阿莫多瓦终于卸下设防,完成首部英语长片《隔壁的房间》──当然,这仍是一部「莫忘西班牙本色」的作品。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尤其是他不惜预算,除了少量外景仍在纽约拍摄之外,将片中最重要的场景──玛莎选择执行安乐死的度假小屋,选定在位于马德里郊外山庄的设计小屋(Szoke House),而非于片中设定的纽约州胡士托。阿莫多瓦表示:「如果《齐瓦哥医生》的俄国大草原都能在别的国家拍,一部当代电影在这里拍也没什么大不了!」

Szoke House 由西班牙Aranguren & Gallegos 建筑工作室设计,灵感起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Le Corbusier 的风格,强调建筑的几何美学及实用功能。为了适应所在的山坡地及四季光照,有着随地形不断叠高的梯形设计,以及大片落地窗,不仅让光线能随时映照,也使居住者能与周围森林景观亲近。如阿莫多瓦所言:「仿佛大自然会保护住在小屋里的两位主角一般。」

这个建筑物既现代主义,却又讲求与自然贴近,不仅象征着主人翁将由人间迎向死后世界、自人造社会回归自然,同时也完美体现《隔壁的房间》两位角色的双重性:一位是现代书卷气颇重,恐惧生命消亡的作家;一位是更「接地气」,准备迎向来生的战地记者。两人之间的角力,正如建筑尖锐的边角(阿莫多瓦曾形容,这是一间有点像恐怖片会出现的房子)一样,但彼此的亲密亦如窗外透进的阳光般温煦。本片的艺术指导Inbal Weinberg 也认为:

透过建筑,我们制造出一种戏剧冲突感,突显两位角色间复杂的变化,以及她们留在此地的风险。

红与绿的色彩交叠,演绎生与死之间的徘徊

「红色」向来被认定是阿莫多瓦的代表色,尤以在早期《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》中,即可看到房间墙壁、家具、电话、服装,甚至屡次出现的「番茄冷汤」皆为红色,无比展现其电影中的爱欲情狂。

阿莫多瓦也曾表示,红色是最能代表「西班牙」的色调:「这是一种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色调,在西班牙,红色也代表生命、火焰、血液、激情和康乃馨──这是西班牙的国花。」

《隔壁的房间》维持其「红色」传统,从陈设到服装的每颗镜头,几乎都少不了红色,但其在本片更象征「死亡」与「情感」;作为对照的,则是其旧作中较少出现的「绿色」,在片中代表「生命力」与「自然万物」,两者几乎都会一起出现。

如同玛莎家、别墅的家具,几乎是由这两种颜色组成,别墅户外的躺椅更是一红一绿,两位主角的服装也总是有两者元素,但并非一角色仅穿一色彩,反而可从服装的红绿比例变化,看出两者之间的强弱对比。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红、绿的色彩组合,也贴合至《隔壁的房间》的剧情走向,呈现出这是个生死交融的故事,情节由「价值冲突」走向「关系亲密」,更回应玛莎最终在友谊、艺术作品与自然风光下,迎向人生的下一段旅程。演出玛莎的蒂妲史云顿曾这么说:「我一直认为友谊、艺术与大自然,这3 件事能让我们度过所有难关。玛莎与它们共存,我们得到一个生命大获全胜的故事,因此她能美好地死去。」

仔细观察,濒死的玛莎在服装上也有所变化:医院戏中,多半以蓝紫色系阴暗搭配;在自家或别墅中,通常以红绿色为主,象征其个性鲜明大胆,并在生死之间徘徊;最终吞药前,更着上亮眼的黄套装,借以展现「死亡」的多种面向。对此,阿莫多瓦曾表示:

我希望死亡也充满活力和生机,玛莎决定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,这是她角色活力的一部分,我希望这种活力能透过色彩清晰可见。

以个人之死隐喻集体濒死,西班牙大叔的疾声呼告

从《沉默茱丽叶》、《痛苦与荣耀》、《平行母亲》,足以观察阿莫多瓦创作路线的变化,逐步减去早年通俗剧色彩,余留的是对个人生衰,甚至是家国与世界的反思。

例如:《平行母亲》巧妙运用两位错位的母亲对话,掀开西班牙曾经错置的极权历史,以及仍然无视真相的鸵鸟心态;走向英语世界的《隔壁的房间》,两位女性援引英语世界的艺术作品,置身于西班牙的设计与色彩妆点中,展开一场争取生死自主的战火,也归纳自越战至新自由主义引燃的伤痕。

电影中,角色吐露出越战、波士尼亚战争、伊拉克战争,到如今的极右派崛起,导致堆积更多的战争、难民与搁置的气候变迁问题,犹如一再把世界拉进深渊黑洞;但正如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缝纫巧手,阿莫多瓦藉由一场又一场对话,试图缝起破碎的伤痕,浅焦镜头也令观众更专注在人物,我们与身为陪伴者的英格丽一样,看向「人」的本来面目、凝视人类的千疮百孔。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

对照苦难与死亡的恐惧,阿莫多瓦以「人与人之间的连结」唤回希望,例如:战地摄影师与圣衣会会士以性爱,抵抗战争的危险不安,即便违背天主教义也无所畏惧;英格丽伴随玛莎,走向生命的最终旅程;又或者最后,英格丽替代玛莎,向其女儿阐释她们家庭不幸、父亲缺席的原因;也在片末不忘讽刺警察所象征的权力结构。

阿莫多瓦以最简约和肃穆的方式,重现旧作中的主题:同性之爱与宗教的双面刃、女性相互扶持的情谊,及家庭难解的代际纠葛;让观众重新意识到,通俗生活即是对抗苦难与死亡的良药。而他早已在前半生的电影中,不断验证生命究竟为何存在。

片末,致敬《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》结尾,当时两位躺椅上的女人,迎来性解放与生育之喜悦;《隔壁的房间》再藉由两个女人某程度上的重聚,让悲欢离合、青春衰老、过去现在、消亡归返⋯⋯全都同框而聚。

这或许即是这位年过70 的西班牙大叔,用女性友谊、满满艺术与自然风光,献给这个濒死世界的呼告:即便在绝望之时,还是能如玛莎优雅地做出选择。如同他近日在访谈中,控诉极右派领袖对难民的排挤:

他们不是入侵者,只是绝望的人,他们有权掌握自己的生活,就像我在《隔壁的房间》表明的一样,人有权拥有自己的死亡。

正如片中开的玩笑,玛莎请求英格丽待在「隔壁房间」陪伴她执行安乐死,但实际上英格丽选择在「楼下房间」陪伴;阿莫多瓦重新改造原著,以自己的美学与视角参透生死重量。他终究没问出西蒙韦伊的那句:「告诉我,你受了什么苦?」但藉由英格丽的身影,一次次走上阶梯,饱有同情地探向红门之后的世界,是否依然安好。

面对告别时刻不忘覆上雪泥,让艺术在内心埋下,等待观者离开「电影的房间」后,长出那朵力抗苦难的生命之花。犹如一头红发、身穿绿色大衣的英格丽说着:「因为在悲剧中仍能尽情生活,必然会很痛苦,但我能承受,我努力活在她拥有的喜悦中,带着同样的感激。」

 

西班牙游学咨询

【西班牙游学#文化篇#】如何看懂阿莫多瓦《隔壁的房间》?一文拆解片中「暗藏」的所有密语